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4:48:53
偏远地区独立光伏电站的补助标准为每瓦25元,户用系统的补助标准为每瓦18元。
特别是由于当前组件产品价格大幅下滑,企业普遍存在亏损,且这些企业负债率较高。市场启动应与产业规范相结合,与节能减排、扩大内需、环境改善相统筹。
首先,要充分认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,切实在国家能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中予以统筹考虑,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,解决产业在发展中所涉及的难题,如补贴资金来源、光伏电站并网运营等。为了保护本地企业的发展,在电站审批等方面可能会优先本地企业,甚至会对电站建设方提出产品本地化要求,这无疑不利于光伏产业的优胜劣汰,甚至可能会催生一批新生光伏企业,加剧产业困境。当前我国光伏企业普遍对贸易壁垒调查存在幻想,一方面希望通过政府层面的沟通能够解决此次贸易纠纷,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对自己施以援手,助其走出困境,但这是一个两难选择。因此各企业间产品同质性较强,产品的光电转换效率、质保水平、外观样式相差不大,这也导致较难通过设定产品标准来建立产业门槛。但发电集团的涉足主要为其下游电站开发进行配套,并无意大力向制造环节拓展,其结果是其产能将锁定国内大部分光伏市场,直接造成光伏企业国内市场份额的降低,这无疑会加剧光伏企业困境,也不利于光伏成本的下降。
与此同时,美欧也相继向我光伏产品发起反补贴、反倾销调查,加剧了产业困境为了不使自己的前期投资打水漂,金融机构将可能继续对其老客户进行授信支持,以支持其在整合中能够存活或胜出。中国只制造不使用,成为典型的光伏使用弱国。
到了2011年,我国硅片,电池片和组件三个环节的产能均已经超过41亿瓦,同比增长100%,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%,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制造大国。也就是说,中国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,仅2007年产量就超过世界产量的1/4。另外,还发现有设计单位把电缆设计在了正负零以上。2011年,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为20吉瓦(GW)左右,而中国的光伏产能就有30吉瓦(GW)。
光伏与电网的匹配,是一个究竟应该由谁去配合谁的逻辑关系问题。在该土地上做项目可研(包括技术路线、投资收益等)及相关的土地预审、环评等,然后由省发改委进行立项审批,成功立项后再申请开工许可。
近期,欧美,甚至印度开始针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,紧箍咒是越箍越紧,我国光伏产品出口蒙上了一层阴影。发电侧高压并网则要求集中发电、集中升压和层层升压,然后再集中输配电,其发电、升压和输电是一个整体系统,对电站和电网的并网衔接技术要求非常高,对光伏电站建设的技术路线、系统集成、发电规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其中有不少技术问题都是首次遇到。目前,大型光伏发电站项目要实现并网,首先要经过电网公司核准方可获批,否则就无法享受上网电价,这对光伏的应用形成了极大的障碍。我们以2007年为例,当年,国内太阳能电池需求总量仅为20MW,也就意味着约1160MW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出口,而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料多晶硅,2007年,国内实际生产总量才不足1000吨。
尤其是在西部地区,一些业主这样说:按常理来讲,通水、通电、通路等最基本的三通条件是应该有的,但有的电站甚至直到已经并网发电才接通临电,施工时只能依靠柴油机发电。因为从整个光伏市场来看,欧洲装机量是全球的60%左右,我国装机量大概占10%。对此,青海省发改委一位官员认为,如此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建设,配套设施完全由电网投资肯定来不及,电网不是不愿意配套,而是速度跟不上。而对于比较突出的电缆头爆炸问题,也是因为施工不按操作规范执行的原因。
三是并网艰难成为光伏应用的最大的拦路虎。据了解,光伏电站项目审批程序大概如下,在获得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土地使用许可后,由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,即所谓的路条。
五是是标准和规范缺失是导致光伏电站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。光伏发电企业希望这一制度框架上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。
二是繁杂的手续让光伏电站投资者望而却步。一方面,国内虽然拥有极为丰富的硅矿资源,但企业仅普遍采用电弧法用炭还原制取低纯度的工业硅(纯度为98%~99%),然后作为工业原料常常以1美元/公斤的极其低廉的价格卖到国外,工业技术极为简单,却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,同时还会带来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。2007年,国内太阳能电池的产量约为1180MW,比上年同期的300MW增长近3倍。其中国家电网负责中国约80%的电力供应,南方电网则负责6个省份约20%的电力供应。光伏电站的相关手续非常繁杂,办起来也比较慢,尤以土地和环评最为突出。当然,制度方面的障碍只是一方面,还有光伏电站的发电侧高压并网在全世界也都是一个难题,因为发电侧并网和用户侧并网完全不同。
中国可能有七成产品出口欧盟,但不管是六成还是七成,对中国企业的打击都是非常大的。三、如何从应用弱国变为应用大国启动中国国内光伏应用市场,推动光伏电站建设,是应对国际光伏市场疲软,解决国内光伏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之一,同时,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,是中国既定的发展目标,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。
因此,由于拥有60%的市场,欧盟提出双反将使中国光伏制造商的生存困境越发严重。除了省级的手续外,还有州级和市县一级,其中有些手续是要先到省里办好再往下办,而有的手续则是需要先在下面州、县办好再到省里。
为什么出现上网难的问题呢?2002年,国务院下发《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》中厂网分开、主辅分离、输配分开、竞价上网成为了改革目标。但最为关键的是,打开市场需要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,需要各方跳出利益的博弈,先将蛋糕做大,需要大胆尝试,多一些敢吃螃蟹的人。
是光伏应该配合电网,还是电网配合光伏?依然存在争议。据悉,有的电站需要消除的缺陷达到上百项,少的也有二、三十项。据不完全统计,国内具有年产工业级硅90万~120万吨的能力。有的专人驻在省发改委附近,专门办相关手续。
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曾表示,我国近六成光伏产品销往欧盟市场,一旦欧盟双反,我国光伏制造商将遭受摧毁性打击。目前,中国光伏应用的成本高昂,建设一个同样规模的光伏电站是煤炭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十几倍,成本高,自然利润就小,光伏电站远不如水电、火电的利润那么大。
打开中国国内应用市场,不仅是光伏制造业发展所需,也是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。而德国太阳能发电已经占到2%,欧洲在2020年要占到10%。
我国是光伏制造大国,值得骄傲,但日子并不好过,很是尴尬。二、中国光伏应用为何弱中国是光伏制造大国,但不是应用大国,为何?是中国不想推广应用国产的,还是另有原因?其实,考察整个中国光伏市场的应用情况就可以发现,中国光伏应用困难障碍多!笔者认为,主要有如下方面在影响着中国光伏的应用:一是成本高昂成为光伏电站投资者不得不逾越的一道槛。
有专家就举了个例子,比如,电站管理的操作系统是比较先进的,就是在电脑前用鼠标操作即可,但从管理的角度来讲,还需要有一个反误操作和反事故规程,也就是要告诉操作人员误操作的后果是什么,要知道鼠标操作是很容易没准的事,但很多光伏电站甚至就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。中国光伏产业应用性人才较为短缺,有的是懂电站设计但不懂光伏,有的是懂光伏却不懂电站设计。其中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,对光伏电站的系统设计、系统集成和发电规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。针对我国光伏发电市场潜力巨大,应用极小的尴尬状况,业内专家和从业人员认为,当前我国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,多管齐下扩大光伏产品国内需求,为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助力。
很多人根本不懂得光伏电站的特性,这才是最大的问题。同时,也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同研究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,做到有的放矢,科学发展。
四是配套不足不得不让电站投资者皱紧眉头。那么,国内的光伏产业还能被冠之为中国的产业吗?光伏制造大国却因应用弱国而没有大国荣光,你说能不尴尬吗?光生产制造,不应用,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?应用弱国的后果是国内没有市场,消化不了,只有走向国外,出口为主的市场格局也让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,受制于人,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大的波动,就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。
如果欧盟确认中国光伏倾销的话,意味着七成的市场没有了,这的确是摧毁性的打击。我们在为光伏制造大国欣喜若狂而骄傲的同时,我们是不是还有一种骄傲的尴尬在等待着我们?透过中国的光伏产业表面喧嚣波澜的背后,我们发现,现在整个光伏行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产能过剩、盈利大幅下降,在市场增速只有20%、30%的情况下产能增速已经达到了100%。
发表评论
留言: